《中国人大》记者 张维炜
程序规范化、制度化
时间转瞬进入20世纪90年代,与数十年前相比,此时的申纪兰已经可以轻松地读书看报,同时,她所在的西沟村也开始面对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
申纪兰与村委会领导班子决定,通过兴办集体企业带动西沟村尽快致富。
小村庄的发展折射出大的时代背景。在新旧两种体制的转换过渡期,破题“市场经济”,抓住机遇,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成为“两会”议政殿堂的主旋律。
这一时期,宪法迎来了两次历史性的完善,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9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进宪法,法律权威上升到新高度。
修法开辟了共和国立法的新纪元,从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为主,到法律体系的全面构架,从初步构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框架,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初步形成,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进入快速发展期。
“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国务院机构改革”“港澳基本法出台”“国企改革”……全国人代会关注的热点更加丰富,越来越多的代表放下手中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的政绩单、成绩表,开始把目光投向国家和民族的规划发展蓝图,申纪兰说,在每次全国人代会上,她都会就群众普遍关心的“三农”、教育、惩治腐败等问题提出建议。
曾几何时,全国人代会上的“反对票”是新闻的热点,而随着人们对民主运行方式的熟悉、适应,“反对票”的出现,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轰动效应,变得司空见惯。
1992年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当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交付表决时,177位代表投票反对,644位代表投票弃权,非赞成票数创下新高。
从“完全赞成”“热烈拥护”“一致通过”,到赞成中有反对、有弃权,表决结果留给历史的远不止票数的变化。有媒体对此评论,这无疑是民主精神的进步,因为允许和保护不同声音和批评正是民主的价值所在。
过去审议时,代表们把“学习”“汇报”“拥护”挂在嘴边,而这时的代表们说空话、套话的少了,他们用近乎挑剔的眼光在审议,发言愈来愈坦诚率直,直截了当,批评更加尖锐。
团组审议上,每位代表大多只讲三五分钟,拿过话筒就直奔主题。“话风也体现作风。”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姚克说,“发言不绕弯子,直抒己见,是如今‘两会’的特色,是团结务实的象征。”
新闻报道进一步敞开,是全国人代会进一步开放的重要标志。
从八届全国人代会开始,各代表团都设立了新闻联络员,并允许各代表团带随行记者上会。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局长的周成奎表示,“这个有利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沟通代表同本地区选民的联系。”
代表们发现驻地的报纸种类越来越丰富了,一些代表边翻报纸边感叹,会议还没开始,“新闻大战”已燃起烽火。
这一时期,“两会”关注度大增,一些群众用来电来信表达他们的关切,据统计,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收到全国各界来信九千多件。
更多的公众通过看电视、听广播、读报纸了解“两会”动态。新华社记者记录了1993年“两会”期间,北京公主坟南侧的一家名叫海鸥旅馆内,一些来自各地的旅客围坐在屋内,争相看电视、听广播,关注“两会”的热闹场景。
六十多岁的刘师傅说,大家都盼着稳稳当当地过红火日子,“两会”决策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开得成功才能政通人和。一席话说出了当时老百姓的心里话。
渐进的民主步伐
“我代表的是两亿多农民工,投票来不得半点差错。” 2008年,31岁的朱雪芹当选为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995年1月从苏北睢宁来到大上海打拼,13年间,这个原本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打工妹”,学技术、学外语、学管理,逐渐成长为企业的管理型人才。
每次在按下表决器前,朱雪芹都会反复思量。她说,“能在人民大会堂里投票选举国家领导人、表决国家重大事项,我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人民当家作主。”
朱雪芹的话反映了代表们的心声,她的当选也体现出近年来代表构成不断优化完善的新变化: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大幅增加了一线工人和基层农民代表的比例,其中,一线工人代表比上届增加了一倍以上,基层农民代表比上届增加了70%以上。
同时,全国人大代表成为了高学历的群体,文化层次也逐年提高。以十一届全国人大为例,在2987名全体代表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2%以上,其中一半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
同样是这年,79岁高龄的申纪兰又一次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令这位共和国历史上唯一的一至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感受明显的是,在广场堵截自己的记者一届比一届多,其中不乏很多蓝眼睛、高鼻梁的外国记者。
自中国从2007年1月1日起放宽外国记者采访限制以来,每年的“两会”成为境外媒体的新闻盛宴。海外媒体对此评论称,这些年来,“两会”一个可圈可点的现象是,会议议题渐趋开放,民主空气日渐浓厚,说明中国正在一步一步地透明和强大起来。
全国人代会的日渐开放、民主还体现在媒体采访和公众参与途径的畅通:为方便中外记者采访,2006年首次开通“网上新闻中心”;2007年首次对外公布各代表团驻地地址和各代表团新闻联络员电话,并允许境外记者直接联系采访代表;2009年“两会”新闻中心首设网络访谈室,邀请全国人大代表在线回答网友提问;2010年“两会”首次实行网络直播……
一个个重大事件的历史瞬间见证了全国人代会民主发展的伟大进程:
2007年,饱经波折的物权法终获通过,明确私有财产同公有财产受同等保护;2010年,吴邦国委员长在常委会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依法开展专题询问和质询”,并强调询问和质询是人大对“一府两院”实施监督的法定形式;同样是在这次大会上,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正式形成,中国民主法治建设树立起新的丰碑;2012年刑事诉讼法修改,人权保障理念获得充分彰显。
相对于电视、广播的单方信息输出,如今互联网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渠道。
“现在的‘两会’不只是几千名代表、委员的‘两会’。”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郑杰表示,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通过网络、手机等新科技手段,建言献策,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
在民主的氛围中,代表依法履职的积极性空前高涨,观察近年的全国人代会报道,辩论、争论、交锋等词语频现,围绕农民增收、企业技术创新、保障房建设、医改等社会热点民生话题,代表们大胆发表各自的不同观点,政策建议也在争辩中越来越完善。
无论是在大会新闻发布会上,抑或在代表团的媒体开放日,各方官员汇集在中外媒体的“闪光灯”下,面对记者的狂轰乱炸般的提问和围追堵截式的采访,官员们不惧问题敏感尖锐,多了几分“自曝家丑”的从容坦诚,少了一些“无可奉告”的搪塞躲闪。
“这给省委、省政府很大的教训。” 2010年3月6日,时任海南省委书记的卫留成代表谈到当时炒得火热的海南“毒豇豆事件”表示,事件反映出海南监管的不到位,特别是对农药市场的监管不到位。
2011年3月6日,在江西代表团开放日,江西省委书记苏荣代表对有关“宜黄拆迁事件”的提问坦然表示,“互联网大大拉近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距离,使得上通下达,下行上达有了一个渠道和平台。”并称,“事件已经得到控制,但教训很深刻。”
媒体对此评论,官员这种角色“复位”恰恰是对“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一宪法原则的强劲回归,也是全国人代会对民主发展所做的一大贡献。
回看全国人代会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发展之路,从城乡人口选举比例8∶1、4∶1,到“城乡同比”,增加基层代表比重;从全部赞同,到反对票习以为常,乃至各种意见的充分表达;从报道的千篇一律,到国内外媒体的新闻盛宴;从上传下达的政治大会,到汇聚民生民智民意的盛会……一路走来,那些浸润了民主精神的一次次变革之举伴随着中国民主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公众参与到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讨论中,说出自己观点,并试图用自己的关注和言论影响着这个国家,这也许就是全国人代会带给中国最大的改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