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键
当了多年的记者,今年跑两会又有新的心理变化,就是越来越担心自己记录的内容不能完整、准确反映受访人的意见;越来越担心不能将现场氛围精确反映出来;越来越担心自己会为点击量刻意放大一些明显不适宜的观点,从而让受访者难堪。前两条姑且不议,最后一条也许真与媒体诉求,还有记者职业素养以及其是否心存厚道相关。
我记得在这次两会上,有位部长说他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三分之一的媒体报道会如实报道,三分之一的媒体报道会有所不同,三分之一的媒体报道是断章、断句取义,甚至是无中生有。记者也当归于文人的序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劲头不小;媒体同样也会遇到市场的冲击,惊人之语更能吸引眼球。
找一个好的切入点,把文章做得花团锦簇,这样的诱惑真是不小。但是,在整体上,文章是否真实地反映了客观事实?在细节上,文章是否有重要的缺失?各中得失,只有记者与媒体最清楚。
在每年的两会上,都有媒体登载有代表、委员的“争议”之论,引发了公众的关注。笔者想,除了认识、语境等要素外,这些“争议”之议的出台其实还与受访者回答的问题超出了本身专业能力相关,当记者把话筒放在关注经济问题的受访者面前问专业环保问题,回答出现意外在所难免。
笔者同样遇到这样的问题,一位农村代表谈农村问题说得非常到位,但谈到PM2.5时,答案显示与共识有很大的距离。报还不报?报了可能会在网上引发大讨论,但有可能“毁”了这位受访者以后面对记者的信心,不报记者会错失一次难得引发关注的机会。
对于经常接受采访的人来说,比较容易理解记者的工作方式,一位人大代表在接受群访时,就直接指出哪些是“陷阱问题”,像这样漏水不露,不是每个受访者都能做到的,而不是每个记者又未必明白文字所产生力量会是如此之大,结果受访者很有可能成为“牺牲品”。
写下此文,一方面是与同仁共勉,继续把关注点放在受访者的专业观点之上;另一方面是向公众披露一下记者的心路过程,助其进一步提升媒体素养,了解记者与媒体报道的局限性。(记者 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