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文彦
人民网北京3月14日电 (记者 杨文彦)“我的心爱在天边,天边有一片辽阔的大草原。草原茫茫天地间,洁白的蒙古包散落在河边”,歌词中所描绘的正是呼伦贝尔大草原。这里水草丰美,3000多条河流纵向交错,500多个湖泊星罗棋布,草原的东侧还有浩瀚伟岸的大兴安岭、白桦林;这里天蓝、地绿、水澈;这里是我国集中连片面积最大、最完备的生态系统……呼伦贝尔,几乎成为国人心中美丽草原的代名词,倍受中外游客的关注和喜爱。
呼伦贝尔草原是美丽的,但它也是脆弱的。
呼伦贝尔市每年投入1.5亿元 治理草原
据大庆油田勘探监测数据显示,呼伦贝尔大草原的地表植被层仅有10—20厘米,以下900米全是黄沙。草原植被一旦被破坏,变成沙漠也许就是一夜间的事情。
呼伦贝尔市长张利平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现在,呼伦贝尔市政府每年投入1.5亿元,采用封沙育林育草、休牧和禁牧治理沙化土地,并辅以沙障等方式,每年治理100万亩沙地,避免沙丘流动,恢复沙地植被。经过对2009年以来治理的452.16万亩沙地进行了核查,治理区内的植被盖度由治理前的不足5%,提高到目前的30%以上,部分项目区达到了60%以上。沙地治理取得显著成效。
张利平说,保护好北疆生态屏障,事关国家生态安全,事关民族未来和子孙后代,呼伦贝尔各族人民有责任和义务也始终在努力保护这片绿色净土。但是,每年投入1.5亿元治理沙地,对于呼伦贝尔市政府来说,并不是小数目,希望国家能够给予支持,使呼伦贝尔更加有能力保护好这片草原。
呼伦贝尔市实施“美丽发展双赢战略”
针对如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如何在保护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张利平说,“这些年来,呼伦贝尔在如何处理好发展和保护方面做了不懈努力。经过多年实践,我们找到了‘美丽发展双赢’的理念和战略。美丽发展的核心就是点上开发、面上保护,以1%的开发节点,释放99%的森林草原。
在生态保护方面,张利平介绍,呼伦贝尔除了贯彻落实国家的天然林保护工程、大小兴安岭转型规划、草原补助和奖励机制外,还采取了其他一系列措施,例如:
第一,在发展项目选择上,凡是不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不上,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不上,不符合空间生态功能区规划的不上。第二,开展绿色和谐矿山创建活动,已有的矿山,必须做出一个符合国家要求的、恢复生态的规划和治理措施。第三,实行产业退出保护机制:退伐,森林采伐量由原来的500万立方米减少到现在的110万立方米;退牧3313万亩,采取多种方式,让脆弱的草原得到休养生息;退耕300万亩,恢复耕地植被;退小,“小”即小产业,近年来,已关停14台小火电机组、12个小水泥厂、9个小煤矿和1家造纸企业。
最后,张利平说,呼伦贝尔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色是呼伦贝尔永远的底色,世代居住在这片草原上的人们,比任何一个地方的人都希望保护好呼伦贝尔的生态,这是造福人民的事,这是关乎子孙后代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呼伦贝尔愿做美丽中国的先行区,生态文明的试验区,呼伦贝尔愿意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自己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