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专题封面 热词:两会调查|问总理|热搜榜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人大新闻网
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专题

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文联专职副主席倪惠英:

关于借鉴海外文化管理经验,进一步完善文化政策和文化制度的建议

2013年03月16日00:33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倪惠英(资料图片)
倪惠英(资料图片)

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取得了长足性的进步,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建立起来,文化企业影响力也在日益扩大,尽管如此,文化产业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以国有文艺院团为例,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国有文艺院团基本完成转企改制,党和政府在加大财政投入、税收优惠、基础设施、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大了对转制院团的扶持力度。大部分国有文艺院团在完成转企改制后,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艺术创作能力和开拓市场能力有所提高,在演出收入、演出场次、演员收入等方面都有所增长。但同时,部分国有文艺院团由于长期投入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历史包袱重,经费自给率低等原因,转制后不仅缺少发展的基础,而且人才流失严重,难以在市场中生存和立足。

国有文艺院团是我国文艺队伍的主体,建立健全国有文艺院团的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优化资源重组等深化改革措施需要一系列的具体措施,这样才能增强转制院团发展的内生动力,引导院团成为合格的演艺市场主体。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占GDP的比例远远低于美国等先进国家,国家实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需要为文化工作者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让文化产品有更好的成长土壤。在此,结合我国国情和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借鉴海外的文化管理经验,我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国家财政事业费开支更多用于文化教育建设

在世界多个先进国家,政府的文化教育是一个完整的理念。以北欧国家芬兰为例,政府设立文化教育部,统筹安排教育与文化的经费,每年年底做好下一年度的文化活动安排,增强了全社会的文化参与度,文化也成为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我国对于文化的投资远远低于教育的投资,更没有把文化教育或艺术普及教育纳入教育大纲。倘若我国要以文化产业的发展带动新一轮的经济腾飞,应通过行之有效的制度设计补上全民艺术教育这一课。建议将艺术普及教育纳入教育大纲,在中学生中每年进行一种艺术门类的普及教育。例如,初一学生学习观赏戏剧课,教学生了解戏剧的基础知识和艺术欣赏;初二学生可以学习话剧艺术欣赏课,初三学生可以学习舞蹈艺术欣赏课,高一学生可以学习交响乐欣赏课等等。以此类推,每年安排一次进剧院的现场学习欣赏课,学会有关艺术门类的知识,学会如何欣赏有关艺术门类,提高学生的艺术欣赏水平和素养。同时,中华民族拥有多元的灿烂文化,国家要推动各省市大力发展各地方最有代表性的艺术门类,每年安排在校学生观赏不同艺术门类的演出、展览或讲解,通过艺术公益活动带动和培植社会的文化力量。润物细无声,通过潜移默化的艺术熏陶,在每一个青少年心中从小种下文化的种子,为艺术培养优秀的观众,催生名家大师,从而提高全社会的文化素养,改善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

国家继续以税收优惠助推文化产业发展

在文化投资者和经营者看来,利好政策是文化企业的良性生存空间。虽然国家财政部和税务总局等各部委制定的政策近年来对文化产业已有一系列税收优惠。但这些税收优惠范围、手段不足,缺乏激励效果,无法产生长效作用。引导带动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的办法还需要完善,例如对文化企业免征所得税或实行奖励性返还,分类制定差别性税收政策,以及以税收优惠为手段,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社会资本在进入文化产业时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等方面,应与公有资本享受平等待遇。在香港,政府要求地产商开发土地,必须配套建设文化设施。这无疑是一个值得学习的经验。

三、国家应制定适应数字时代的文化发展政策

随着技术进步、数字变革和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文化发展政策也要适时调整,以此来保证文化作品质量和文化多样发展,促进文化艺术的广泛传播。英国政府通过文化政策,向新建的创意公司提供商业支持,通过公共政策使创意公司度过了初始阶段,得以持续发展。我国也有必要制定一系列推动促进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以使数字化建设的投资方式、适应社会需求的文化内容提供方式、文化创作的资助机制、著作权管理方式等做出适应时代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鼓励艺术家进行文化创作,才能调节文化产业的资金向创作环节倾斜,才能最大程度地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

四、国家进一步促进文化贸易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

目前,我国已有的文化产业集团大多是依靠行政力量整合而成,而非完全意义上的市场化主体。这些产业集团往往不能适应国内市场的变化,更无法与国际市场接轨。

为了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必须加强法律建设和政策引导,制定一系列符合国际文化贸易规则的激励政策,包括文化贸易的外汇管理、项目审批、税收优惠政策等,实现我国文化产业与国际贸易规则的接轨。一方面大力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民族文化品牌,另一方面拓展多样化的“走出去”渠道,尤其是要加强跨国文化产业合作,有序地与不同的国家、地区建立资本、技术、进出口合作关系,并大力发展涉外文化中介机构,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培养具有广泛国际营销渠道和推销能力的本土文化经纪人队伍。

五、政府进一步从“文化管理者”向“文化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要由“办文化”转到“管文化”上来,只有并用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才能整合部门职责,统筹文化产业,降低管理成本。

多个国家的经验证明,发展文化产业应当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民间团体的作用,通过社会组织的协调和管理,促进文化行业的发展。 政府应鼓励各地确立自身的文化身份,以本地文化为起点,以中国文化为根,以国际视野更好地进行资源调配,建设更完善的架构,引导和鼓励艺术团体、博物馆积极吸引民间的资金,加强与民间的联系。因为民间资金的使用效率,符合市场机制,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实现政府与社会资金的优化配置。

只有政府全方位推动建立伙伴关系和民间主导,才能使文化产业做到以人为本,多元发展,令民间有更多机会参与和提供文化服务,使政府的角色由文化管理者逐步变为文化促进者。

人民网记者杨菲整理)

分享到:
(责任编辑:杨磊、闫嘉琪)

硬新闻

视听

热搜词热搜人物议案提案新闻

舆情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