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首页| 历年两会
人民网>>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专题

全国人大首场发布会 傅莹回答18位记者提问11次讲“法”

2016年03月04日14:26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人民网记者 于凯/摄

人民网北京3月4日电(记者赵艳红 潘旭海)今天,“两会时间”进入第二日,人大会议的首场新闻发布会11时在人民大会堂举行,90分钟的时间里,发言人傅莹回答了18位记者的提问,其中11个问题涉及法律相关问题,使人们对依法治国的深意有了更多认识。

新闻发布会上所提法律,包括备受关注的《慈善法》、《反家暴法》、《大气污染防治法》、《非政府组织管理法》草案等,有的修订后实施不久,有的即将进行审议,有的已列入立法规划,有的正在调研研究。人民网记者为您详细梳理。

1、民法总则草案六月提请人大常委会审议

记者提问:民法典的编纂工作现在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傅莹:民法典对一个国家来讲,它是民事领域的根本大法,其核心是要保障私权力,就是要让公民在法律的框架内自己解决好问题,通俗地讲,叫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编纂民法典是几代立法人的心愿。你刚才也提到我们不是第一次启动这项工作,应该说建国以来,前前后后四次,第一次是1954年,最近一次是2002年,几起几落,都是因为条件限制没有实现。但是我们国家在民事法律制度的建设方面一直没有停步,这些年制定了合同法、物权法、侵权责任法等,还有很多单项的民事法律。

现在是再次拉开了编纂民法典工作的大幕,我们下决心要把这件事情完成。要分两步走,民法典编纂的第一步是制定民法总则,第二步是全面整合民事法律。民法总则的征求意见稿已经出来了,预计6月份能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进行审议。

2、“不要低估慈善法的重要性”

记者提问:这次慈善法草案提请大会审议,有人认为这部法律好像份量不够,这样安排是有别的考虑?

傅莹答:慈善法份量是很重的,不要低估这部法律的重要性。这是我们国家慈善事业建设的第一部基础性和综合性的法律。应该说中国人还是有扶贫济困的传统,尤其是这些年中国社会财富增加比较快,有很多个人和企业愿意把自己财富的一部分拿出来,去帮助那些更困难的、更有需要的人,所以慈善事业发展是很快的。党和政府在这方面也给予了很多支持和扶持,法律法规在逐步完善。

2006年,中国全社会的慈善捐赠总额是100亿人民币,到了2014年这个数字就扩大到了1000亿人民币,增长相当快。社会上慈善组织、机构也是蓬蓬勃勃发展,像雨后春笋一样,另外还有很多个人参与其中。经常参加慈善活动的志愿者,全国有6500多万人,他们代表着我们国家文明的提升。

大家也知道,在监管方面也还是面临一些困难,存在一些不足,社会公众认为慈善捐赠的结果到底怎么样不透明,所以我们需要有这么一部法律,构建一个更加规范的环境,让捐赠者能够得到更好的保障,能够得到尊重,让求助的人能够有章可循,尤其是让欺诈行为受到惩处,能够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更好的弘扬。所以,对这部法律的审议和实施,这个过程确实非常重要,我们也希望代表们认真审议,希望通过这个过程尤其是通过这部法律的实施,能够更好地提高全社会的慈善意识,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责编:潘旭海、赵艳红)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超级专车

两会e客厅

动画解读十三五

两会9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