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迎春
人民网北京3月11日电 (记者 贺迎春)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大学副校长赖明勇在今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搭建全国重要农产品价格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议》,呼吁着手构建全国层面的重要农产品价格综合信息平台。
《建议》全文如下:
改革开放30年,农产品的价格变化相对稳定,从“工农产品剪刀差”到“市场化逐步放开”,再到“与国际市场价格部分接轨”,规律较为明显,基本反映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发展进程。然而,后危机时期以来,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表现异为剧烈和频繁,牵动了每一个市场参与者的神经;这种异常波动也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问题,表现在农产品的长期供给,农产品供需协调,传统定价与金融市场的协调等方面。在这些问题中,哪些是由于结构调整引起的,哪些属于市场的缺陷,哪些是因为制度未能理顺带来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农产品价格异常问题不仅关系到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也关系到居民福利与社会稳定,更是涉及到扩大内需、推进城市化,参与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等长期问题。
目前农产品价格波动所表现出的异常,主要受到供给、需求、市场、政府四个层面的多重影响。预计,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和内部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农产品价格长期上涨和短期大幅度波动共存。
首先,中间投入与要素价格将居高不下,助推农产品生产成本。随着全球新一轮的量化宽松,世界总需求的复苏,国际大宗资源品,如原油、煤炭、铁矿石等可能会重新进入常态化的泡沫特征,进而引起农业相关的下游产业,如化肥、农药、燃料、水电、机械设备等农资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农业人口不断下降,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同时,农业产业化资金满足率不到30%,难以体现资本效率带来的规模经济,反而土地要素价格有所上升。如根据湖南省稻谷价格成本发布平台的数据,“十一五”期间我国稻谷生产成本上升了57.32%,远远高于稻谷价格上升的幅度。
其次,消费模式与城镇化建设刺激农产品销售价格的波动。消费者对农产品品味、种类、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关注,新概念的炒作,如绿豆的功效,地方特色农产品的宣传,如阳澄湖大闸蟹等,食品安全问题,如日本核辐射时期的海鲜,均对当期农产品价格波动推波助澜。随着国际原油价格长期高位运行,生物燃料等新型替代能源需求出现,直接刺激了如玉米等粮食需求。尽管我国生物燃料的发展未成气候,但国际价格波动仍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影响到国内价格形成。同时,城镇化带来的结构变化,驱动农产品价格长期上涨。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动农村转移劳动力从原先的农产品的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随着刘易斯拐点的来临,农业边际劳动力成本上升,刚性需求无法替代,形成了农产品价格上涨的持续推力。并且原先位于城市郊区的蔬菜生产基地也由于城市扩张等原因逐步迁往远离城区的农村,流通环节增加、运输成本上升等也助推价格进一步上涨。
再次,信息不对称、流通链条与金融市场放大了农产品价格波动性。首先,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小规模化、低组织化等特征,农产品市场信息严重不对称,形成静态预期“蛛网模型”。市场信息判断的非理性,特别是在新消费观念的短期变化下,额外加剧了农产品价格波动。供给市场的调整滞后,造成长周期的生产与短期需求变化产生跨期矛盾。其次,农产品从农地到最终用户的长链条加价行为,加剧价格波动。以一般农副产品为例,从基地收购,运往批发市场,再经过二级或三级批发,抵达各菜市场的零售商,再抵达最终消费者。期间,涉及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政府、消费者等多个行为主体,包括生产、加工、检疫、储藏、配送等多个环节。除了基本运输费用外,每个环节提供了一定的增值服务,则意味着加价行为。较长的交易链条除了使得生产者剩余和消费者剩余双降外,还进一步带来了供需信息的丢失,生产经营者无法掌握一手需求信息,进而加剧其价格波动。最后,货币供给与农产品期货市场的双重作用,农产品价格偏离基本面。货币的流通量决定了基础物价,农产品期货市场价格同时受到基本面的投资因素和市场波动的投机因素的影响。在交易信息透明度较低,市场存在显著性垄断性等结构条件下,货币粘在供给相对需求反应滞后的部门对象,拉高这些部门商品和资产价格水平,放大农产品价格波动,偏离其基本面。
最后,事前干预和事后补救的错位引发“政府价格调控”的不到位。一方面,事前的补贴价格或平抑价格手段具有局限性,完全由政府控制农产品价格几乎不可能。我国虽已经建立综合性收入补贴(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和生产性专项补贴(价格支持政策,如最低价收购,以及生产资料补贴政策,包括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的粮食补贴政策体系,但受到WTO规则约束,政策操作空间不断压缩。另一方面,目前对价格调控的方式主要以涨什么,控什么为主,价格稳定后撤出,属于短期价格干预行为。从这些对农产品价格上涨的屡次政府表态和监管政策的效果上看,并未达到满意的结果。这进一步表明,短视的调控措施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中难以奏效,而搭建一个全国性农产品成本价格平台,构建长效的稳定农产品价格机制,才是真正有效的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