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专题封面 热词:两会调查|问总理|热搜榜

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

人大新闻网
人民网>>中国人大新闻>>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专题>>热议论

热议论之五:“生态文明”需要生态文化自觉【2】

李天行  杨菲

2013年03月11日18:51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打印网摘纠错商城分享推荐           字号

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

思想上的雾霾不除 环境中的雾霾难消

虽然生态文明的理念提出时间不长,但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并非刚刚开始。全国人大代表,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副所长王毅表示,我国已经开展了30多年的环境保护工作,但客观上并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径。

究其原因,王毅分析,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还是将经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尽管在环境保护工作的初始阶段就提出要避免重蹈发达国家的覆辙,但终因发展与环保难以两全,造成了今天环境问题依然严峻的局面。“而且我们在一开始认为的只要转变观念就能取得发展与环保双赢的想法存在偏差。由于发展阶段的限制,我们面临着观念、技术、资金、管理的系统性障碍,要获得双赢是有条件的。”

迄今为止,影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难点是政府直接干预经济及官员的政绩观。王毅说,针对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来讲,如果政府仅仅把推动经济发展始终作为其主要职能,其结果就是“经济与环保难以兼得”,这也让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环境保护法》在修改过程中举步维艰,为什么我们并没有从一次次的环境突发事件中充分吸取教训。

“思想上的雾霾不除,环境中的雾霾难消。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的经济实力已经今非昔比,而且随着传统比较优势的逐步丧失,经济不可能永远持续高速增长下去,目前到了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发展模式转型,以及真正改变片面强调GDP的政绩观的时候了”。王毅表示,政府需要从直接参与经济活动中退出来,推动机构改革,实现政府职能从以经济建设为主转向提供公共服务为主,形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统一协调管理体制。重点加强提供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公共服务,创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培育新的竞争力和现代生产要素,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效力。

王毅指出,未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战略和路径选择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选择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包括考虑资源环境禀赋、地区差异、社会经济条件等。二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及演化规律,不同发展阶段的资源利用特征和污染减排机制,以及加快环保进程的推动力。三是我们在“干中学”所积累的经验、最佳实践和创新模式。四是认知作为一个后发大国的国际责任和生态价值观。当中国经济日益全球化和采取“走出去”战略的时候,我们必须承担与自己能力相符的国际责任。

环境保护的价值绝非我们有些人理解的仅仅是“几条鱼”或“几只鸟”的灭绝那么简单。我们需要有生态文明的共同话语,需要把中国的传统文明与人类的普遍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不断发展、创新。

分享到:
(责任编辑:王丽、封欢欢)

硬新闻

视听

热搜词热搜人物议案提案新闻

舆情

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