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3月8日15時在梅地亞中心多功能廳舉行記者會,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污染防治司司長趙英民、環境監測司司長羅毅、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司司長劉炳江就“加強環境保護建設美麗中國”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
環保部副部長吳曉青就霧霾治理、環保投入、2013年空氣質量、兩岸合作、法律監管、土地污染、環保與經濟發展關系、生態文明建設、人工消霾、治理措施、環保教育十一大熱點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新華社記者:霧霾的成因究竟是什麼?接下來環保部又將採取怎樣更有力的措施,讓老百姓盡早地感受到治霾的成果。
針對出現的重污染天氣,我們聯合有關省市緊急啟動了一些應急機制,要求各省市根據重污染天氣的態勢,迅速啟動應急預案,大概做了幾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提前開展了監測預警。這次重污染天氣過程到來前3天,我們聯合有關部門已經預判到可能要發生重污染天氣,所以我們向各地區發布了空氣重污染監測的預報信息,提醒各地及時啟動應急預案。二是開展了專項督查行動,環保部牽頭,組織了7個小組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進行了專項督查,特別是對應急預案的執行情況、工業企業的排放情況進行了現場檢查。三是及時啟動了應急預案。北京、河北等發布了橙色預警,天津、遼寧等啟動了黃色預警,按照預案的要求採取了相應措施。[詳細]
中央電視台和中國網絡電視台記者:這幾年,談到環境老百姓就感覺有一點不放心,您的感受是怎樣的?請您系統地介紹一下去年我們國家環境質量情況究竟是怎樣的。
2013年,我們國家74個城市實施了新的空氣質量標准,根據去年全年的監測,74個城市有3個城市達到了空氣質量二級標准,其他71個城市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超過新空氣質量標准的情況。空氣質量相對較好的前10位城市是:海口、舟山、拉薩、福州、惠州、珠海、深圳、廈門、麗水和貴陽。空氣質量相對較差的前10位城市分別是:邢台、石家庄、邯鄲、唐山、保定、濟南、衡水、西安、廊坊和鄭州。這其中有4個省會城市在較差的10個城市之中。[詳細]
中國人大雜志記者:請問吳部長,去年環保法修正案草案二審之后,社會要求環保部門有所作為的呼聲比較強烈,請問環保需要什麼樣的法律來解決監管力度偏軟的問題?
2011年,環保法的修改被列入十一屆全國人大的立法計劃,2012年8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環保法的修正草案進行了第一次審議,會后第一次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2013年上半年全國人大法工委修改之后形成二審稿。去年6月,全國人大對環保法進行第二次審議,再次征求全社會的意見。據我們了解,再次征求意見收集到了2000多條修改意見。去年10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對環保法修改進行了第三次審議。目前環保部門正在積極配合全國人大法工委根據三中全會的決定和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有關理念,對三審稿再作一些新的修改。[詳細]
芬蘭環球時代記者:中國必須採取強有力的行動來解決環境污染的問題,但同時會使中國付出經濟發展上的成本,您對這個問題怎麼看?
揮之不去的霧霾再次反映出當前我國大氣污染的環境形勢異常嚴峻,這是因為我們國家以重化工為特點的產業發展模式,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快速增長的機動車尾氣排放和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帶來的污染。這些污染物的排放量巨大,超過了環境容量,其結果是造成了嚴重的空氣污染。我們在追求GDP的同時,也為此付出了環境的代價,而這個代價是沉重的,是巨大的。我們現在治理空氣污染以及水污染和其他污染,會影響一些GDP,但為了保護環境,我們必須這樣做。[詳細]
北京青年報記者:京津冀正在展開人工消霾的實驗,也有質疑聲說這種人工消霾會對人身造成額外的附加影響,請問時間進展如何?這項技術是否成熟?
事實上,周生賢部長在人民大會堂參加“兩會”和到河北代表團參加審議的時候,已經分別多次接受了新聞記者的採訪,而且也對我們國家環境保護工作講了許多很好的意見,今天我就是受他的委托來和記者朋友們進行交流和溝通。至於你說到在京津冀採取一些措施來消除污染的問題。我認為,一切有利於污染治理的措施我們都是支持的,你剛才說到的消霾措施,我們認為,隻要通過科學的研究,能夠証實它對治霾有效果,我們都會給予支持。
中國教育電視台中國教育網絡電視台和中國教育手機報記者:您認為霧霾天對孩子們有什麼影響?您怎麼評價高校在環境保護科學技術中的貢獻?
我始終認為,環境污染治理不僅要靠我們這一代,也要靠我們的年輕一代,也就是我們的中小學生,他們是未來環境污染治理的主力軍,所以教育中青年樹立環境保護意識、強化環境保護觀念,我認為是非常重要的。而且環境保護部門也希望,我們也正在和教育部門、學校共同努力為宣傳環保理念、綠色理念做貢獻,而且我也看到,許多學校、許多中青年人包括學生在內,為環境保護做了很多工作。[詳細]
新華日報記者:我想問一下環保部,“十二五”規劃以來,我國的環保投入是怎樣的,接下來還會有什麼樣的打算?
對環保的投入,中央政府是高度重視的。“十二五”前三年,我們國家環保的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每年以2000億元以上的幅度在增加。我這裡有一個數字,2011年,全社會環保投入是6026億元,2012年是8253億元,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1.59%。2013年,我們預計將超過1萬億元。我們預計,“十二五”期間,全社會環保投入可能要超過5萬億元。這些投入當然包括了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社會的投資。我這裡還要告訴大家一個數字,其中中央政府的投資,2011年、2012年、2013年全國公共財政節能環保投資的支出分別為2641億元、2963億元、3383億元,年均增長超過了14%。[詳細]
台灣旺報記者:台灣方面希望把兩岸空氣品質的監測合作能夠納入下次會談,是否會有這樣的機會?除了空氣品質監測雙方以外,是否還有哪些雙方可以合作?
兩岸的大交流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期盼。近年來,兩岸的環保交流也在日益頻繁,而且我認為呈現出了良好的勢頭。台灣的環境保護工作比大陸起步早,而且特點也比較明顯,尤其是在電器廢棄物的處理和回收、地下水的監測、垃圾回收和處理、空氣污染的監測和治理,以及揮發性有機物的治理等等方面,都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成功經驗,值得我們學習。所以我們願意兩岸在環保領域加強合作,加強交流,而且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共同進步。[詳細]
金融時報記者:中國也有水污染和土地污染,請您解釋一下,特別是對土地污染怎麼解決?您個人覺得,哪個最重要?是氣、水還是土地污染?
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的行動計劃的總思路是以保障農產品安全和人居環境健康為出發點,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通過加強法制建設,努力遏制土壤污染的擴大趨勢,維護人體健康和環境安全。加大土壤污染治理和利用的環境監管,保障農產品安全,加大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加強污染治理和修復,這是我們在治理方面要採取的措施。另外還要告訴大家,土壤環境保護法已經列入本屆全國人大的立法計劃,目前已形成初稿,我部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加快立法進程,為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提供更好的法律保障。[詳細]
法制日報法制網記者:請吳部長介紹一下,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和生態環境管理體制改革的進展和措施,讓人們盡早享受到藍天白雲。
改革的總體思路是,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為根本方向,堅持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信息化和生態化“五化”同步,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從宏觀戰略層面入手,從再生產全過程著手,從形成山頂到海洋、天上到地下的所有污染物嚴格監管制度和一體化污染防治管理模式著力,主動遵循、准確把握生態環境特點和規律,堅持污染防治與生態保護相互協調,維護生態環境的系統性、多樣性和可持續性。[詳細]
路透社記者:如果京津冀地區減少煤炭的產量,這個產量會轉到其他的地方,所以他們說有可能環境的負擔會轉到其他地方,你們有什麼樣的措施來避免發生這種情況?
污染物排放最大的源頭是燃燒排放,燃燒排放最大的來源是燃煤,所以我們要減少京津冀的污染,必須要減少京津冀煤炭的使用量。我們說減少煤炭使用,並不是說要減少這個地區的能源供應,而是我們希望在京津冀提供更多的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這樣的話,才能減輕包括京津冀在內的大氣污染。而在中國的中西部,是我們國家富煤的地區,這些地方環境容量比京津冀相對要好,所以我們鼓勵在這些地方發展煤制天然氣,來替代中東部地區的燃煤。[詳細]現場圖集
![]() |
![]() |
數字解讀環保部記者會
- 221天
- 2013年,74個城市實施了新的空氣質量標准,根據去年全年的監測,74個城市的平均達標天數僅為221天,達標率佔60.5%。從污染物的濃度分析,74個城市中,PM2.5的濃度年均值是72微克每立方米,超過了二級標准1.1倍(我國的二級標准年均值是35微克每立方米),僅有拉薩、海口、舟山三個城市完全達標。
- 195億
- 農村污染防治始終是環境保護工作的一個重點。應該說,從“十一五”以來,國家高度重視和支持農村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在不斷加大。我們做了一個統計,從“十一五”到現在,國家累計投資超過了195億,支持農村污染防治,減少農村面源污染。
- 30%
- 京津冀、珠三角、長三角,單位面積的污染物排放強度是全國平均水平的5倍。三大區域佔我們全國國土面積的8%,但是卻消耗了全國煤炭的43%,其中以京津冀為最。同樣在這個區域,生產了佔全國55%的鋼鐵、40%的水泥、52%的汽柴油,這些地方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佔了全國排放量的30%。
- 5萬億
- “十二五”期間,全社會環保投入可能要超過5萬億元。這些投入當然包括了政府、金融機構、企業和社會的投資。我這裡還要告訴大家一個數字,其中中央政府的投資,2011年、2012年、2013年全國公共財政節能環保投資的支出分別為2641億元、2963億元、3383億元,年均增長超過了14%。
代表聲音
晏平:向霾宣戰需要全民參與
晏平代表引援學術界的觀點指出,就整個華北區域來說,煤的燃燒,包括燃煤電廠、供熱廠、鋼鐵、水泥等重工業的燃煤和尾氣排放是當仁不讓的第一排放源。在個別城市,機動車排放也可能成為第一排放源。[詳細]叢斌:治污和GDP並非不能調和
全國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專職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叢斌表示,對付排污企業要嚴查不能隻處罰,要罰到他們傾家蕩產,一定要重典治亂。另外,環保部門也要加大監測力度,要全天候、持續性、系統性的加強監管。[詳細]王月清:農村環境整治迫在眉睫
王月清認為,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要注重完善基礎設施,在保護地方傳統特色的前提下,留足農民日常生產“打、晒、堆、放”公共場地。安排農村居民點要考慮數量、布局、范圍和用地規模,按照生產、生活、生態等不同功能實現合理分區,積極引導農民向中心村集聚建房。[詳細]陳義龍:扶持發展生物質能源
陳義龍說,要治霾,必須從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上下決心。以發展低碳經濟、循環經濟、生態經濟相結合的全新可持續發展模式,替代傳統的化石經濟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這才能治根治本。[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