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2014年3月13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
李克强就马航失联、金融债务、反腐败、经济增长、简政放权、改革突破、民生保障、环境治理、香港前景、中美关系、中欧贸易、两岸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回答。 [记者会实时舆情]
16大关键词解读总理记者会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记者:中国政府在民用、军事以及卫星获取图象等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全力参与失联飞机的搜救行动?
李克强:马航失联飞机上有239名乘客,其中154名是中国同胞,他们的亲人心急如焚,他们的生命安危牵挂了中国政府和亿万中国人的心,现在我们也在盼来有消息,哪怕是一丁点好消息。中国政府已经启动了全面应急和搜救机制,现在到达相关海域的有8艘中国舰船,还有一艘正在驶向相关海域,而且我们还动用了十颗卫星进行信息技术支持,只要有任何疑点都不能放过。昨天我还和在前方的中国一艘搜救船船长通话,请他尽力再尽力。我们对卫星图象上发现的一些疑点,也在尽力地进行辨认。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绝不放弃搜救![详细]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现在社会上有不少人担心中国的反腐败会不会是一阵风?是否中国在制度方面还存在着某些缺陷?
李克强:中国党和政府反对腐败的意志和决心是一贯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有贪必反、有腐必惩,取得新成效,我们会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对于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我们实行的是“零容忍”。中国是法治国家,不论是谁,不论职位高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只要是触犯了党纪国法,就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惩治。腐败是人民政府的天敌,我们要用法治的思维,用制度来管权、管钱。今年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要加快推进“权力清单”公布,界定权力的边界,防止滥用权力。[详细]
英国路透社记者:中国经济去年增长7.7%。请问您上任一年最大的挑战和困难是什么?您觉得亟待解决的问题还有哪些?
李克强:要说去年最大的挑战,还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挑战。一度中国的中央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金融领域还有所谓“钱荒”,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超过了13%,而且用电量、货运量的增幅也大幅回落。国际上也出现一些舆论,说中国经济可能要硬着陆,还给出了指标,说增长可能只有3%到4%。对我们来说,财政和货币政策运用空间又很有限,宏观调控确实面临多难选择。但凡事不患难,但患无备。所谓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只要我们正视困难、直面挑战、趋利避害,就是遇事克难的成功之道。[详细]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记者:许多投资者认为,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会低于确定的7.5%目标。您能接受的最低增速是多少?
李克强:我们在去年并没有采取短期刺激政策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经济预期目标,为什么今年不可以呢?当然,我不否认今年可能会有更复杂的因素,我们之所以把经济增长率定在7.5%左右,考虑的还是保就业、惠民生,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我们更注重的是数字背后的民生、增长背后的就业。至于你说可以接受的下限是什么,那就是这个GDP必须保证比较充分的就业,使居民收入有增长。我们不片面追求GDP,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提高质量效益、节能环保的GDP。[详细]
美联社记者:如何评价中美关系现状,如果要进一步提升双边关系水平的话,面临的障碍有哪些?中方希望美方做出哪些改变?
李克强:中美关系实质上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之间的关系。去年习近平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在加州庄园会晤达成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重要共识,那就是互不冲突、互利共赢。当然,中美因为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对一些问题存在分歧,这是客观的,在合作当中有摩擦也是事实,但这是合作中的“烦恼”。我们只要相互尊重,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好分歧,平等磋商,尤其是注意扩大中美的共同利益,就可以提升中美关系的水平。[详细]
台湾东森电视台记者:两岸现在交流互动非常密切,大家也非常希望两岸关系有新的突破。请问您对新的一年两岸关系发展有什么期待?
李克强:两岸是手足同胞,一家人,此话可以说常讲常新。去年两岸的媒体共同把“进”字作为两岸年度汉字。这个字可以说反映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趋势,也反映了两岸民众的期待,我也期待着在新的一年两岸关系有新的进展,再进一步。我认为两岸关系中重要的内容是人员往来和经贸合作。去年两岸人员往来已经突破8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希望继续保持这样一个好势头。两岸还在就ECFA后续协议进行商谈,希望早出成果,造福两岸的民众和有关企业。借此也请转达我对台湾同胞新的一年的祝福。[详细]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央广网记者:您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此用了“宣战”这个词,这在以往是没有的。请问“宣战”到底意味着什么?
李克强:我们说要向雾霾等污染宣战,可不是说向老天爷宣战,而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来宣战。我们去年出台了国务院治理大气污染的十条措施,在161个城市进行PM2.5数值的监测,这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多的。这不仅是要让人民群众提高自身防护的意识,更是给政府增加责任。今年我们主动加压,加大降耗力度,也就是确定能源消耗强度要下降3.9%。对包括雾霾在内的污染宣战,就要铁腕治污加铁规治污,对那些违法偷排、伤天害人的行为,政府绝不手软,要坚决予以惩处。[详细]
荷兰国际新闻电视台记者:去年您访问多个欧洲国家,中国政府将采取什么措施来解决欧洲方面对欧洲公司进入中国市场的关切?
李克强:中欧作为最大的贸易伙伴,规模很大,摩擦难免发生,但是只要我们相互尊重,妥善地协商,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我可不希望因为个案,而且比例很小,来丢掉“中欧是最大贸易伙伴”的帽子。说到中欧关系,中欧都主张世界多极化,也主张投资便利化。中欧企业相互进入、相互投资,这是大趋势。我们现在正在进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相信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的进程当中,只要我们对等、公平、便利地推进,为企业创造条件,中欧的相互投资额会不断地攀升,经济的融合度也会不断地加深。[详细]
《金融时报》记者:国际市场高度关注中国金融和债务问题,认为这是全球经济最大的风险之一。请问中国政府将如何应对?
李克强:对金融和债务风险我们一直高度关注,去年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们果断决定全面审计政府性债务问题,这本身表明要勇于面对。审计的结果如实对外公布,表明债务风险是总体可控的,而且政府的债务率还在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以下。很多债务还是投资性的,但我们不能忽视其中存在的风险,正在加强规范性措施。下一步,包括采取逐步纳入预算管理,开正门、堵偏门,规范融资平台等措施。对于“影子银行”等金融风险,我们也正在加强监管,已经排出时间表,推进实施巴赛尔协议III规定的监管措施。[详细]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去年中国领导人提出了新的周边外交理念与合作倡议。请问您怎么看待中国与周边关系的前景?
李克强: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是13亿人民的共同意志,这需要有和平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我记得去年记者会快结束的时候,我说过,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是坚定不移的,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意志也是不可动摇的。两者归结起来还是要维护稳定,为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早在60年前,中国和一些周边国家,就共同倡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四邻周边有时候难免有磕磕碰碰的情况,但是只要我们相互尊重、管控分歧、互利互惠,碰出的应该是和谐的声音,而不是刺耳的噪音。[详细]
中央电视台、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简政放权的措施怎样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要减到什么程度这项改革任务才算是基本完成了?
李克强:去年,中央政府把简政放权作为改革的先手棋,我们确实下了不少的力气,到现在一年的时间,仅中央政府下放取消的审批事项就有416项。更重要的是它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给企业松绑、让市场发力。结果企业找政府的少了,地方跑北京的少了,有个统计数字也可以表明这激发了市场的活力。放管结合都要体现公平原则。当然,我们在推进简政放权当中,也确实遇到了像避重就轻、中间梗阻、最后一公里不通畅等问题。开了弓哪还有回头箭?我们只能是一抓到底、一往无前。[详细]
香港商报记者:面对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很多人认为香港竞争优势遭到很大弱化,请问总理怎么看香港的发展前景?
李克强:这几年,世界经济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在这种严峻复杂的环境下,香港能够站住脚跟,保持繁荣,本身就表明香港经济有竞争力。香港在祖国内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央对港澳的政策是一贯的、明确的,中央政府也会继续支持香港,保持并且提升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地位。内地在进一步扩大开放服务业,香港在这方面是有专业优势的,近水楼台可以先得月,我相信香港同胞历来是有着敢拼能赢的精神,会在未来全球竞争中保持竞争优势,保持繁荣。[详细]
中国日报记者:您在报告里讲改革要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举措,您觉得最应该从哪些领域突破?
李克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也就是要把改革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我回想了一下,去年以来国务院开了40次常务会议,其中有30次是研究改革相关的议题,即使是其他议题我们也是在用改革的精神研究和推进的。其基本取向那就是让市场发力、激活社会的创造力,政府尽应尽的责任,让人民受惠。当然,我们现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实现目标要有个过程,但古人说“吾道一以贯之”,只要我们锲而不舍,假以时日,必有成效。[详细]
新华社和新华网记者:房地产问题一直是社会持续关注的问题。请问总理,政府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新的思路和新的举措?
李克强:房地产问题是个大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居民住房问题。让人民群众住有所居,这应该是政府奋斗的目标。我们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需求,不同城市的情况,分类施策、分城施策。政府还是要用更多的精力、更大的力度来解决好群众的基本住房需求问题。我们也要推进公租房等保障房建设,并且实行公平分配,让新就业的年轻人和长期进城务工的人员缓解住房困难。在这方面,我认为干一寸胜过说一尺。对于合理的自住需求,也要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包括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详细]
荷兰国际新闻电视台记者:去年您访问多个欧洲国家,亲自推介中国的核电以及高铁装备。如何解决中国企业进入欧洲市场存在的障碍?
李克强:推介中国的产品,维护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正当权益,这是作为中国总理份内的事。我去年访问中东欧的时候,曾经跟他们的领导人说,如果你要建高铁、核电,在同等质量下,用中国的装备可能是建设最快、成本最低的,我有这个底气。中国的经济要升级,出口产品也要升级,我们不能总是卖鞋袜、衣帽、玩具,当然这也需要,但中国装备走出去可以在世界市场上接受竞争的检验,提质升级。而且这样做也有利于各方,因为我们装备的很多零件是全球采购的,一些技术也是购买来的。[详细]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和国际在线网记者:去年您就提出要打造民生保障的安全网。请问总理,在这方面有哪些进展和新的打算?
李克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尤其是民生问题,是政府工作的重点。今年要着重继续做三件事,就是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第一是保基本。要在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住房等诸多方面来构建一个完整的社会保障安全网。第二是兜底线。因为国力所限,我们基本保障的标准还是低水平的,总会有一部分人因病、因灾等特殊原因陷入生活的窘境,基本保障兜不住,还要进行社会救助。第三是促公平。让就业、求职机会公平,让创业有公平竞争的环境,特别要注重起点公平,也就是教育公平。[详细]现场图集
![]() |
![]() |
李克强“妙语”答问
- 李
克
强
精
彩
语
录
节
选 - [谈深化改革] 改革会触动利益,会动“奶酪”。但是为了释放改革红利,尤其是让广大人民受惠,我们义无反顾。
- [谈制度反腐] 腐败是人民政府的天敌,我们要用法治的思维,用制度来管权、管钱。
- [谈简政放权] 要让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调动千千万万人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
- [谈社会救助] 将心比心啊,政府工作人员应该以百姓之心为心。
- [谈经济增长] 我们不片面追求GDP,但是我们还是需要贴近老百姓的GDP,提高质量效益、节能环保的GDP。
- [谈环境治理] 向雾霾宣战,是要向我们自身粗放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宣战。我们不能等风盼雨,还是要主动出击。
- [谈施政难点] 凡事不患难,但患无备。磨好了斧子才能劈开柴。只要正视困难、直面挑战、趋利避害,就是遇事克难之道。
- [谈改革突破] 我们要全面深化改革,但是也要抓“牵牛鼻子”的改革,在重点领域要有所突破。
- [谈金融风险] 不能把今天的垫脚石变成明天的绊脚石。
- [谈中美关系] 智者求同,愚者求异,向有利于中美双方、有利于两国关系稳定的方向去走,择宽处行,谋长久之利。